散户炒股建议
|
|
|
|
|
|
夏 勇:最近两地的市场都不太活跃,A股比较好理解,大家在低迷的行情中已经“适应”了成交不足百亿的日子;港股自1997年达到日均成交额155亿的巅峰后,去年日均成交仅为103亿,在今年上半年创造了日均167亿的“高潮”后,近期的日成交量动不动就低于百亿,机构投资人好象都没有什么动作。 应博士:对价值投资人来说,交易过于频繁是一种价值消耗和损失,不过成交的低迷却可以显示出散户进出市场的相对便利。我们以前谈过,香港股市的四类投资人中,散户是最弱势的。投资银行的自营交易员和小股票的庄家,具有绝对的优势,不时会扮演着“大鳄”和“小鳄”的角色;投资基金这些“大鱼”,虽然偶尔会被骗或被利用,但很少会受到明目张胆的欺压;只有散户这些“小鱼小虾”,总体上处于“任人鱼肉”的地位。但是,世事无绝对,有些散户也可绝处逢生,投资回报率甚至远胜最优秀的基金。
夏 勇: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市场越来越专业化,专业化的含义之一是时间上的专注,如果不是职业股民,恐怕散户能花在股票上的时间不多。
应博士:客观地分析,散户在资金实力、投资分析、市场影响等方面,确实处于绝对的劣势。不过如果仔细想想,也能够想出一些散户的优势来。散户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决策限制少,可以灵活多变。散户在投资中如果能够避开自己的劣势,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家都知道,不论是“大鳄”还是“小鳄”,要炒作一只股票,都逃不过“三部曲”:收集、拉升和出货。大户在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收集一只股票时,肯定需要悄悄进行。市场上很少会有人宣传该股票,即使有些传闻,可能也是负面的。拉升期开始时,大户就会开始利用自己的市场影响力,放出一些真真假假的消息,引起散户和基金注意。而大户开始出货时,则会尽力发挥自己的市场影响力,通过传媒和小道消息,大肆推销该股票。 基金投资决策的“三部曲”则是:筛选股票、投资建议和中长线持有。在筛选股票时,基金会把市值低或流通性差的股票过滤掉。基金经理在写投资建议时,往往会以投资银行的研究报告或市场评论作为依据。由于基金决策的程序化和死板的风险管理,基金往往不能投资一些市值太低或流通性太差的股票。而待到股票被人炒高后,反而却变成了可供资金投资的对象。 散户的资金量少,本来是个劣势。但是,少量的资金却不用太注重股票的流通性。散户自己管理自己的资金,根本无需设置某些和投资决策无关的风险管理限制。因此,散户可以更单纯地只考虑投资对象的投资价值。只要投资判断水平到家,散户完全可能比基金做得更好。
夏 勇:要发挥这些优势,散户应该怎样做呢?
应博士:我自己总结过一条“散户战略”,说出来,算是给广大散户打打气。我个人投资时,会把一部分钱投资在一些业绩良好,但市值低、流通性差且被市场遗忘的股票上。我会把自己的资金分散投资到10只左右的中小型股票上。我买入的时候,这些股票的流通性通常很差,当然价格也会很低。由于这些被投资的企业本身没有本质性的问题,一般迟早都会受到其它投资人甚至“小鳄”的关注。我买这些股票时,完全凭自己的判断,市场上很少有人唱好或推荐。经常发生的巧合是,我买这些股票的时候,恰恰就是“小鳄”收集这些股票的时候。 买入这些股票后,我根本不理会短期股价的升升跌跌。我知道,收集了这些股票的“小鳄”们耐性肯定比我差。假设分别有10个“小鳄”收集了这10只股票,它们平均能熬3年左右来收集,那我的10只股票中,一年起码有2-3只股票会被大幅炒高。股票被炒高后,市值也就大幅上升,流通性当然也变得“很好”。待到很多人向我推荐,基金经理们都开始买该股时,我却会变得很没耐性,看看赚得差不多了,就会走人。这样下来,只要我投资的10只中小型股票中有2只能有100%左右的升幅,即使其它股票一点都不升,我的这部分投资组合也会有每年20%的回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