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股票市场的政策因素
|
|
|
|
|
|
股票市场需求,即股票市场资金量的供给,是指能够进入股票市场购买股票的资金总量。股票市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政策因素。
1.市场准入
我国股票市场还处于不太成熟的发展阶段,有关部门为了防范股票市场的风险,对进入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有着严格的规定,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资金不能进入股票市场。但是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成熟,有关部门会逐步开放股票市场,使其投资主体越来越多,为股票市场提供新的增量资金,扩大股票市场的资金供应量。1999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及上市公司等三类企业可以直接进入股票市场和允许保险公司的部分保险资金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政策,给市场带来了大量的增量资金,极大地扩大了股票市场的需求。今年9月,首只开放式基金正式推出,对我国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建设具有开创性意义,开放式基金同时也为部分居民存款提供了间接入市的便捷途径,加大了证券市场的潜在需求力度。
2.利率变动状况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投资者选择投资工具时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利率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利率调整会影响投资者投资股票市场的意愿。具体而言,提高利率会抑制投资者投资股票的意愿,减少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而降低利率会提升投资者投资股票的意愿,增加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中国人民银行四年以来七次降息,目前1年期的存款利率仅为2.25%,再扣除20%的利息税,1年期定期存款的实际所得仅为1.8%,如此大幅度的降息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多次加息的反差,增强了我国投资者投资股票市场的意愿,促使大量银行存款转向股票市场。
3.证券公司的增资扩股及融资渠道的拓宽
证券行业作为一项高风险的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点。有关部门为了进一步提升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大力扶持有条件的证券公司增资扩股,使得证券公司的自身资金实力得到明显的增强。此外,有关部门允许证券公司进入资金拆惜市场并可以进行股票质押贷款的政策拓宽了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证券公司资金实力的增强,有助于增加股票市场中资金的供应量。
4.银证合作的前景
1994年7月1日生效的《商业银行法》和1999年7月1日生效的《证券法》确立了中国现阶段银行、证券、保险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分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管理机构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虽然中国目前选择的是分业经营的模式,但分业不等于不合作。有关部门提出在坚持分业经营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中间业务,鼓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业务创新和相互代理,从而拓展银行和证券在目前分业体制下的合作范围。例如,利用银行营业网点分布广的优势,储户可以在银行的柜台上进行证券代理服务,这可以扩大投资者队伍,增加股票市场的资金供应量。同时,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全资拥有或控股一些包括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服务等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等附属机构或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如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其银证合作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银证合作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银行资金会通过各种渠道逐步间接地进入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资金供应量会随之增加。
5.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
加入WTO后,我国将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还将借鉴国际经验积极研究引进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允许外资逐步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这些政策措施将逐步增加股票市场的资金供应量。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