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知识
|
|
|
|
|
|
股票投资知识
股票,在中国的全部风险投资工具中,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到2001年11月,全国共有股民2亿左右,占城市人口的50%左右。 股票在家庭理财中的优势,主要有三点: 有可能获得较高的风险投机收益 证券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在一般商品市场,商品的购销差价,剔除税费后,有5%的纯利润就很不错了。即使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也只能在垄断初期或专利保护期内,获得高额利润。但这种高额利润将引来众多的投资者,由于技术和市场地迅速分散,导致竞争加剧,价格下降,这些产品最终也只能获得社会投资的平均利润或微利,甚至是亏损。在证券市场特别是初创期的证券市场则不同。在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的规模不大,市值也不多,盘子较轻,对场外资金的介入与撤出特别敏感。这一特点决定,证券市场的股票指数波动较大。当有场外资金特别是大的机构投资者进入时,股票受资金面的影响,出现上涨。股票地上涨,又将带动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和中小股民进入,从而拉动股指地继续大幅上扬;当政策面、技术面出现利空时,大的机构投资者可能兑现手中的股票。大机构投资者资金地外逃变现出局,使证券市场失血,股票指数大跌,又将带动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和中小股民变现出局,从而导致股指大幅下跌;当股指下跌到一定空间时,场外资金又会涌入,从而引发新一轮股指上涨。正是因为,证券市场的涨涨跌跌,周而复始,才使不少投资者在低进高出中获得了较高回报。但同时,也使不少投资者在高进低出中惨遭损失。 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个政策性市场。当股市持续低迷一段时间后,必将有利好的政策出台。比如放缓新股上市的步伐;降低印花税和佣金;放松对证券市场地监管;放宽对一些资金的准入条件;暂停一些已出台政策地执行,或对一些政策重新修订,如暂停国有股减持等。这些措施地出台,都将重新激活股票市场,导致股票市场资金面得到充实,人气得到聚集,从而带到股票价格地上涨。 中国的股票市场冷冷热热、涨涨跌跌、摇摇摆摆,从政策面来看,这是因为: 其一,中国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造和重组,有赖于资本市场。中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都比较多。特别是体制、资金、技术、管理和人员素质,都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打破这种旧的格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必须通过股份制改造来实现,而股份制改造地推进和健康运行又离不开资本市场。这是因为,国有企业改制、改造和重组,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地转轨,完成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地过渡,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改造,必须进行集约化经营,以抗衡外国竞争者。 而技术改造也好,新技术新设备引进也好,形成规模经济也好,都需要钱。钱从何来?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钱从国家计划来,从银行来,融资的基本手段是支付转移和间接融资。由于体制原因和市场风险原因,这些钱,一部分最终成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意味着什么?初始时,表现为金融机构自有资金丧失,资不抵债,信誉下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不良资产比例继续提高,达到一定限度时,金融机构支付能力不足,只能靠“拆东墙,补西墙”混日子,即一手将老百姓手中的钱抓进来,一手将抓回的钱应付正常支付和运转,这时,金融机构信誉发生危机。再继续下去,当某一天某一金融机构的某一笔大额款项到期需要支付,而这个金融机构因寸头不济,调拔失灵,不能如期支付,将使金融机构信誉危机爆发,因局部挤兑,进而引发成大面积地挤兑,酿成全局性的金融风波。而这时,应对这种金融动荡,已别无它法,唯一的手段就是,央行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市场投放货币。从表面现象看,投资者和老百姓放在金融机构的钱,连本带息都收回来了,名义收入没有受到损害。但从本质看,从宏观看,这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已大大快于商品、劳务、服务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或者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已与商品、劳务、服务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脱了钩,成为一匹脱疆的野马。于是,物价上涨,货币大幅贬值。而货币贬值的本质就是金融机构或国家,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将本身的债务转移到了全体国民,换句话说,是全体国民为国家和金融机构承担了不良资产造成的全部损失。这就是问题的本质。 而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来完成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造和重组,情形就不同了。一方面,国有企业特别是一批大型的强势国有企业,凭借国家政策主导和在市场的绝对占有份额或垄断地位,只要通过改制,使体制顺起来,活起来,管理跟上来,通过融资,更新技术装备,使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接起来,就能脱胎换骨,鲜活起来,强大起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效益。而这些企业,在我国有很大一批是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新兴行业、朝阳产业,关系国计民生的相对垄断行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让这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既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让企业融资的关系由国家银行(债权人)与国家企业(债务人)的关系,转移为股东(机构投资者和自然人)与企业的关系。从长远看,这些企业中的一部分即使破产了,损失的全部,也只是按照持股比例由股东分担,即股东持有的股本金大幅缩水,而无需由金融机构来承担。最近这些年,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国家都大力扶值资本市场,鼓励私人资本通过建立私人基金,直接投资中小企业,将企业融资由传统地间接融资(向银行借钱),逐步引向了现代的直接融资(企业上市募集资金,或私人资本直接投资)。在美国,2000年,企业直接融资占到了全部融资的90%左右。2001年4月以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不少企业宣布关闭。但是,由于企业的融资绝大多数都是直接融资。因此,美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并末因此受到大的削弱,并在逆势中呈现出坚定的信心。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通过上市,虽然筹措到了成本很低的资金。但这笔资金与向金融机构贷来的资金不同,它是只“烫手的山竽”,很多人在算计,很多人在“盯着”。首先,投资者在“盯着”。投资者特别是自然人股东,他将全家人辛辛苦苦赚到的血汗钱用来投资,要的不是“享受”股东的“权力”(其实,他即使想过把股东瘾,也不够资格,也分得他没法“享受”,他唯一的“享受”方式是:获得投资回报,抑或用嘴骂娘,用笔告状,用脚“投票”),而是要投资的实实在在回报。其次,法律在“盯着”。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离不开法律的严格监督。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国家法律对资本市场运行的规则十分明确,对违规者的处罚也十分严厉。在美国,上市公司做假帐,对该公司要处以公司股票市值的7倍罚款,并要处直接责任人10年有期徒刑。你敢“玩”投资者的钱,投资就敢把你送进牢房,就敢让你倾家荡产。第三,大众传媒在“盯着”。大众传媒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往往先于法律监督和投资者监督。这种监管,常常一下子就将“玩钱”高手推向深渊,再想“玩”也“玩”不下去了。第四,政府在“盯着”。国家证券监管委员会作为国家的行业监管部门,始终致力于将资本市场建设成为一个规范、完善的市场。完善游戏规则,规范上市公司运作,它责无旁贷。第五,企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也在“盯着”。在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中,企业的政府主管部门通常是最大的股东。既然是最大的股东,它就必须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任,对公司负责任,对公司的行为负责任。而我们通常讲的责任,它具有另一面,那就是权力,领导的权力,监督的权力。当然,在现有体制下,这种监督的力度远不及投资者,这是体制和产权在人们心理上的必然反应。以上五个方面地分析表明,直接融资至少有“五只眼睛在盯着”。而间接融资只有“一只眼睛在盯着”,并且这只眼睛因产权与已“不痛不痒”,还常常闭上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国有企业推向资本市场,是国有企业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极为有效的便捷途径,它必将推进国有企业的规范改制。因此,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还是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中国的股票市场,都将从整体上保持一种温和的上扬的走势。深沪两地股票市场深度下跌,政府要救市,要让资金和人气都上来,帮助国有企业顺利实施改制、改造和重组。深沪两地股票市场过热,政府要泼一泼冷水,并抓住机遇打击违规,治理市场,加速推进新股发行,防止泡沫过量最终动摇资本市场的根基,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地健康稳健运行。
[1] [2] 下一页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