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伯克希尔,对于将来会进入那个产业,我们并没有特定的看法。事实上,我们经常在想,对于一家大型企业的股东来说,与其追求具有远景的新创事业有时反而有害,所以我们比较偏爱专注于那些我们想要拥有的经济型态以及我们喜爱一起共事的经理人,剩下的就只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同时拥有这两项特点的组合了,在德克斯特我们确实找到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买股票就是要投资该公司。所以,既不要过于迷信某一类或某家上市公司,也不要对某一类或某只股票有偏见。只要符合自己投资理念的股票,并且价格又合适,就可以大胆投入。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将来究竟会投资哪个产业,预先并没有肯定的看法。最关键的是要看是否有足够的运气同时找到自己喜欢拥有的经济型态,以及喜爱一起共事的经营管理层。如果这两个条件具备,就可能会投入该公司。
巴菲特介绍说,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投资了德克斯特(Dexter)鞋业公司,这一举措是继1991年投资HH布朗鞋业公司之后,再一次投资鞋业公司。要知道,在此以前他们并没有投资鞋业公司的计划,甚至可以说对此完全不了解。因为在巴菲特看来,美国的制鞋业很难与国外进口的低价产品相竞争。巴菲特说,直到HH布朗鞋业公司的出现,才使巴菲特改变了这种偏见。
HH布朗鞋业公司是一家管理非常优秀的鞋子、靴子制造企业。由于以前对这家公司了解不够,以及巴菲特对制鞋业股票的偏见,所以巴菲特在收购该公司时设立了一个相当高的标准。可即使这样,该公司在弗兰克为首的经营管理层领导下,仍然取得了不同凡响的优良业绩,令巴菲特喜出望外。
正是受到这样的鼓舞,伯克希尔公司又在1992年末继续收购了洛威尔(Lowell)鞋业公司。虽然这家专门生产女鞋和护士鞋的老牌企业在管理上还需要改进,但它的经营业绩依然超出了巴菲特预料。所以接下来,巴菲特又在1993年一鼓作气投资了德克斯特鞋业公司。这家公司专业生产高级男女鞋,各方面都很优秀,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职业生涯中见过的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之一。
巴菲特兴奋地说,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哈罗德(Harold Alfond)20岁时到制鞋厂打工,当时他的薪水是每小时美元。后来他在1956年投资1万美元,创建了这家德克斯特鞋业公司。1958年他的侄子也加入进来,从此两人创建了这家年产量高达750万双鞋子的大企业。
那么,巴菲特从原来对制鞋业抱有偏见到后来一连收购好几家这样的公司,这个转变是怎么产生的呢?巴菲特总结说,关键是这两家公司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经营团队。他特别提醒说,布朗鞋业公司和德克斯特鞋业公司的优秀管理层,让这两家位于美国的制鞋企业拥有了高度竞争力,从而能够抵御来自国外的低价竞争。
例如,德克斯特鞋业公司拥有77家门市部,主要集中在美国的西北地区。除此以外,该公司还是高尔夫球鞋的主要制造商,在美国拥有全国15%左右的市场占有率。不过总体来看,它的主要业务还是传统销售渠道中的传统鞋类,这是它最擅长的领域,即巴菲特经常说的核心竞争力。
巴菲特1993年时估计,伯克希尔公司1994年在鞋类制造业方面的股票投资销售额将能达到亿美元,税前利润很可能会超过8500万美元。要知道,如果放在5年前,他是根本不会想到投资鞋业的,而现在仅仅5年过去后,伯克希尔公司在鞋类制造业上所雇用的员工人数就超过7200人,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更让巴菲特满意的是,虽然德克斯特鞋业公司非常优秀,哈罗德和他的侄子也不缺钱用,但他们还是采取了一项正确决定,那就是把德克斯特鞋业公司的股份转换成伯克希尔公司股份。这样做,实际上就把一家规模较小的优秀企业的全部权益,转换成了一家规模较大的优秀公司的一部分权益,这是双方都乐意看到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转换并不会产生税务负担,却可以得到按照个人意愿随时进行赠予或变现的好处。如果德克斯特鞋业公司的所有者愿意,就可以通过出售股票把它变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把所有的钱都绑在一家私人企业里无法变成现金。
巴菲特特别看重这一点。他解释说,从税务角度以及其他理由看,私人企业是很难通过延伸主业以外的投资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目的的。可是私人企业的股份一旦变成伯克希尔公司股份的一部分,由于伯克希尔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德克斯特鞋业公司股东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转投资问题。
更不用说,哈罗德和他的侄子虽然拥有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份没有控制权,不像原来他们拥有的德克斯特鞋业公司股份是有控股权的,但他们自己非常清楚,他们的身份已经是伯克希尔公司的真正合伙人了,他们将会按照自己在伯克希尔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享有与巴菲特完全同等的股权待遇。
除此以外,他们依然可以在德克斯特鞋业公司担任原来的管理工作,不会有任何改变。伯克希尔公司一贯言出必行,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的控股权和公司文化不会有任何改变,这也是可以令他们高枕无忧的。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应该有投资理念但不该有偏见。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当初认为不能投资鞋业股票、最终却接二连三地投资此类股票,就是因为其中某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改变了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