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提到的《财富》杂志的研究可以充分支持我的论点。在1977年到1986年间,总计1000家企业中只有25家能达到连续10年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20%,且没有一年低于15%的双重标准。而这些优质企业同时也是股票市场上的宠儿,在所有25家企业中有24家的表现超越标准·普尔500指数。这些《财富》500强可能让你大开眼界,首先是相对于本身支付利息的能力,他们所运用的财务杠杆极其有限,一家真正好的公司是不需要借钱的;第二是除了有一家是所谓高科技公司,另外少数几家属于制药业以外,大多数公司的产业相当平凡普通,大部分现在销售的产品或服务与10年前大致相同。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负债率一定要低;公司负债率越高,你的投资风险就越大。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实践表明,能够创造盈利新纪录的上市企业,现在的经营方式与其5年甚至10多年前并没有多少差异。公司管理层虽然应当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但也绝不可以盲目变革,否则反而容易增加犯错误的机会。巴菲特把它比喻为:在一块动荡不安的土地上,不太可能建造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
他说,美国《财富》杂志的研究就可以支持他的这种论点。该杂志研究表明,在1977年到1986年的10年间,在美国1000家上市企业中只有25家能够连续10年保持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在20%以上,并且没有一年低于15%的纪录。毫无疑问,这些企业都是股票市场上的宠儿。在这25家企业中有24家的表现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增长幅度。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这些《财富》500强企业都有以下两大特征:
一是它们相对于本身能够支付利息的能力而言,负债很少。巴菲特由此得出结论说,“一家真正好的公司是不需要借钱的。”
二是从所在行业看,这些企业中只有一家是所谓高科技企业,另外少数几家属于制药行业,其余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和业务都相当普通,并且大多数企业销售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与其10年前相比没有多少不同。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也是销售数量、产品价格有变化而已。这表明,充分利用现有产业的地位或者专门在某个单一品牌上努力,是这些企业创造高额利润的主要秘诀。
巴菲特骄傲地说,伯克希尔公司的经验也能够证明这一点。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部门,它们创造了优异的业绩,可是从事的业务同样相当平凡而普通。最关键的是,它们把它做到了极致,公司管理层致力于保护企业本身,千方百计控制成本,并且通过现有能力寻找新产品、发展新市场来巩固原有优势,而从来不受外界诱惑。当然,与此同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负债率相当相当低。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当年的内在价值比上年增加亿美元,增长幅度为,经济护城河比过去又加宽了一点,旗下7家子公司当年实现的税前利润(含利息)高达亿美元。如果单纯看这样的数字,可能还不足以说明伯克希尔公司有多少特殊性;可是如果你知道伯克希尔公司仅仅利用了多少资金就取得这样的业绩,就知道有多少了不起了。
巴菲特介绍说,由于这7家公司的负债很少,当年合计支付的利息支出只有200万美元,所以在扣除这笔负担后,这些公司的税前利润高达亿美元。如果把它与这7家公司账面上所反映的历史投资股本亿美元相比,那就相当于1元钱的历史投资当年就取得了超过1元钱的税前利润!
巴菲特说,如果把这7家公司看作一个公司,那么在交纳所得税后的净利润约为1亿美元。由此可见,股东权益投资报酬率约在57%。即使财务杠杆再高,你也很难在一般企业看到有这样高的投资报酬率。
那么,57%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根据最新(1988年)出版的《财富》杂志的排行榜,在美国500家最大的制造业和500家最大的服务企业中,只有6家企业在过去的10年中股东权益报酬率超过30%,最高的也不过只有,没有任何一家达到57%的水平。
不过巴菲特承认,由于伯克希尔公司当初收购这些企业时付出了溢价,所以在扣除这部分溢价后,伯克希尔公司从这7家公司身上所得到的投资报酬率实际上并没这么高(资料表明,伯克希尔公司当初收购这7家企业所付出的溢价合计是亿美元)。但巴菲特认为,对于一家盈利不断创新高的企业来说,无论多大的溢价收购都是合算的。
巴菲特说,上面所提到的数字代表着3项重要指标:
一是这7家公司的内在价值要高于账面净值,当然更要远远高于伯克希尔公司当初的投资成本了。
二是这些企业的运营成本都不是太高,本身所赚取的盈利水平就足以支付业务发展的需要,所以负债率很低。
三是这些企业都有一个精明能干的公司管理层在打理。
所有这些,都令巴菲特感到非常满意。也正因如此,巴菲特才会得出“一家真正好的公司是不需要借钱的”这种容易遭人反驳的结论来。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一家真正好的公司是不需要借钱的。”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与负债经营的现代理念相悖,但这是他在总结伯克希尔公司及其旗下诸多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后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