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父母这样评论我:“伯克希尔股票大约上升了4个百分点——很不错!”或者“怎么回事?上个星期下降了3个百分点?”市场价格和对我们这种多数股权的评价是不相关的。在1967年末,我们对于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估价在25美元,而市场价为20美元;1968年末我们的估价是31美元,而市场价为37美元。不论市场价是15美元还是50美元,我们的经营方式没有什么不同。你付出的是价格,而你得到的是价值。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尽量不要去关心眼下的一时涨跌,因为股价涨跌并不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中付出的是价格,而得到的是价值;股票的内在价值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价格只是一种基本参考。
巴菲特在1969年1月22日的一封信中举例说,股票投资是盈利还是亏损,着眼点要放在企业经营上。例如就伯克希尔公司来说,根据巴菲特的估价,1967年它的内在价值相当于每股25美元,而1968年则增长到了每股31美元,这是最重要的。投资者如果能看到这一点,那么股价无论如何变动,投资者都可以放心无忧甚至可以暗中偷笑。
他说,投资者如果一定要看股票价格,那么当伯克希尔公司1967年每股价值为25美元时,它的股价只有20美元,这时候拥有该股票的投资者根本就不必惊慌,如果有条件,还应当大量买入才是;相反,当1968年该股票价格涨到每股37美元时,希望买入该股票的投资者倒大可不必追涨杀入,这时候更应该考虑到投资风险,如果感到有必要,应该卖出该股票才是。
香港经济学家*认为,巴菲特信奉长期投资策略,所以不能用短期得失来评价巴菲特的投资成败,否则就无法得到正确结论。就好像你不能用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来衡量长跑运动员一样。一般来说,长期投资策略是和长久稳定的股市发展相匹配的。也就是说,只有股市长期稳定,这种长期投资才能收到应有效果。如果股市十分动荡,长期投资策略就可能会造成损失。
对于巴菲特来说,*认为,衡量他的投资业绩不能看他买入股票后几个月内能赚多少钱,而要看他50年来一共赚了多少钱。
*在2008年12月2日的个人博客中评论说:“只要这次金融海啸顺利解决,股票市场恢复正常,他(巴菲特)一定大赚一笔,这是一定的。而这也是他会在这个时刻大量买进的原因。如果真像他所预期的会反弹的话,那他又大赚一笔,说不定他又是赚钱最多的人。”
从长期投资角度看,巴菲特确实是成功者;那么反过来从短期投资角度看,巴菲特是不是就一败涂地呢?也不是。
例如,美国《福布斯》杂志为了在2008年10月末推出新的一年富豪排行榜,重新计算了金融海啸对美国富豪身价所造成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巴菲特在2008年8月29日至10月1日的33天内一共进账80亿美元,从而使得其身价上涨到580亿美元,再次成为全球首富。与此同时,比尔·盖茨的身价缩水了15亿美元,跌至550亿美元。
这表明,如果真的从短期收益角度看,巴菲特也是佼佼者,只不过他从来就不把这种短期收益放在眼里罢了,因为他认为短期的股市涨跌不重要,不必看得太重。
以这次金融海啸为例,一向低调的巴菲特2008年10月17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说,虽然美国经济处于“糟糕”状态,但是他已经开始在购买美国股票了。实际上,在此之前的9月,当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时,巴菲特就宣布购买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50亿美元永久性优先股,10月1日又宣布向陷入困境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注资30亿美元,承诺以每股美元的价格买入后者的普通股。
可是由于金融海啸来得太猛烈了,美国股市并没有给足巴菲特面子,而是继续下跌。不到一个月,巴菲特投资的高盛集团股价就下跌了一半,通用电气公司的股价也一路狂跌。当然,与此同时巴菲特所持有的其他重仓股也都在下跌。
可以说,2008年是巴菲特抄底金融海啸年,但巴菲特这时候抄底的股票基本上也都被套牢了,但从巴菲特的表情上似乎看不到有过多的凝重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应该从专业角度来理解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巴菲特投资的高盛集团、通用电气并非普通股,而是具有10%年股息率的永续优先股。也就是说,只要这两家公司不倒闭,巴菲特就“永远没有”亏损之虞。
二是巴菲特着眼于长期投资,根本不在乎股价一时涨跌。例如他投资的富国银行、美国运通公司等都是长期持股,从来不考虑股价的短期波动。最典型的是他以前投资可口可乐公司,从每股13美元时开始买,股价一路下跌他一路买进,最终成为大股东,而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在这只股票上有多么大的获利。【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说:“你付出的是价格,而你得到的是价值。”所以投资者不必过于关心股市涨跌。他说,过多关心股价涨跌,就好比每天为自己家里正在使用的家具进行估值一样,充其量只是博个好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