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可以简单地定义如下: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的生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股市下跌时更要关心股票内在价值的高低,尤其要看该公司的现金是否充裕。在他看来,充裕的现金是公司度过金融海啸的能量保证,是投资者应该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内在价值是评估某项投资和某个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唯一合乎逻辑的手段。内在价值的简单定义是,它是这家企业在未来的生命中可以产生多少现金流量的贴现值。
仔细了解巴菲特的上述观点,就知道为什么他总是对投资对象是否具有充裕的现金如此关注了。追根溯源,巴菲特在这方面主要是受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影响。
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哲学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股票价格低于每股净现金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说,他认为投资者要善于用低于1元钱的代价去买到1元钱现金,而不是总想着以高于1元钱的价格去卖出这1元钱的现金。因为相对而言,前者要比后者容易得多。
按照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这种思路去选择股票,当买入这1元钱的代价绝对低时,投资者甚至能“免费”买到股票,而这样的机会往往出现在金融海啸发生后、股价暴跌之时。
从中不难看出,为什么巴菲特要积极抄底股市了。因为相对而言,金融海啸发生后,各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相对更高、股价更便宜。
在巴菲特看来,估计企业内在价值的最正确模型,应当是约翰·伯尔·威廉姆斯1942年在《投资价值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计算公式。简单地说就是:任何股票、债券、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在资产的整个剩余使用寿命期间预期能够产生的、以适当的利率贴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按照这样的观点,现金充裕的股票投资风险相对较低、投资回报相对较大,即使做不到“进可攻”,也能做到“退可守”。所以,在整个2008年内,有许多投资者在股市中寻找“净现金公司”作为抄底目标。
所谓净现金,是使该公司持有的现金减去流动负债(一年内到期的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现金净额。
受整个宏观环境影响,净现金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在下跌,可是它不会破产,更不会被清盘。更何况,在金融海啸中,各企业现金都很紧张,而现金充裕的公司在这方面没有后顾之忧,随时可以抄底原材料和对外投资,为将来的盈利计划打下良好基础。不用说,将来形势一旦好转,净现金公司的股价至少能回升到公司的现金水平,这一点毫无疑问;否则,投资者一直持有该股票也是可以的。
应当注意的是,目光瞄准现金充裕的股票非常重要,但不能把它作为是否投资该股票的唯一依据。因为与现金相比,更重要的还在于该公司的业务发展前景,以及该公司未来的业务是否需要过分消耗现金等方面。
例如,有些上市公司充裕的现金并不是通过业务赚来的,而是通过集资、发行股票得到的,投资者对这样的公司就应该保持一份警惕。因为这种充裕的现金“来源不当”,将来很可能会因为业务前景不被看好而不断消耗殆尽,甚至成为净负债公司。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考察一家上市公司的现金是否充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何况,还存在着各种方法之间的比较、选择。例如,巴菲特投资上市公司的方法是,首先要对该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评估,以确定自己买入该股票的每股价值是多少,然后与股票价格进行比较,看是否已经进入合理的买入区域。
巴菲特认为,内在价值和账面价值是不同的。内在价值是经济学概念,表明该企业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有多大的贴现值;而账面价值是会计学概念,表明该企业通过经营管理形成了多大的资本积累。简单地说,内在价值告诉你的是未来的预期收入有多少,而账面价值告诉你的是过去的历史投入有多少。而在巴菲特眼里,他认为了解该企业的未来比过去更重要,相应地,内在价值比账面价值更重要。
在具体计算净现金时,巴菲特认为,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根据会计准则中计算的现金流量,在这其中还应当减去“年平均资本性支出”这一项目。
具体计算方法是:现金流量=财务年报上的收益+非现金费用-企业为了维护其长期竞争地位和单位产量用于厂房、设备的年平均资本性支出。
巴菲特承认,要得到这一结果有一定难度,而且每个人对同一家公司这一指标做出的评估结果是不同的,但他坚持认为:“我宁愿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认为,股市下跌时更要关注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与其现金流量密切相关,所以投资者要特别关注该公司的现金是否充裕。不过,现金充裕虽然是投资该股票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