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现我们喜欢的股票之前,我们会一直等待。我们喜欢在把握十足的情况下才采取行动,这就是我们的投资风格。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要克服各种教条很不容易,为此要学会怎样突破前人,不断修炼内功。考察巴菲特的成功历史,就能发现他得益于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突破自我,而不是死搬教条。
他硕士毕业后刚刚进入投资领域时也像其他人一样,书生气十足。例如他严格按照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操作,一心一意寻找出售价格低于净资产的公司,先后购买了无烟煤公司、地方铁路公司的股票。可是他很快发现,这种做法很成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购买的这些股票,虽然价格低于净资产,就眼下看没什么投资风险,可是正应了那句老话“便宜没好货”——虽然没有价格风险,可是风险会从其他地方冒出来。
道理很简单,这些公司的股票之所以价格低廉,主要原因在于其业务不景气,这是投资者必须直接面对的新问题——如果公司业务将来有好转,股价当然就会随之上升;可是如果公司业务继续恶化呢?股价就会变得更加不值钱。
更重要的是,即使将来业务好转了,要想以一个比较好的价格脱手,市场上也必须有人扮演流通者的角色才行。也就是说,要有人来买你的股票才能成交。
巴菲特举例说,如果一家公司的净资产为1000万美元,而你现在能以800万美元的价格买到手,这当然是好事。可是如果这家企业的营运状况很不好,今后要把这家企业卖出去,就可能会怎么也卖不掉。在这种情况下,你仍然无法从购进价格和净资产价值的差额中获得可观利润;即使最终卖出去了,可是由于拖延了太长的时间,也会使得你的投资收益得不偿失,最终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更不用说,这家企业在你手中捂着的时候,同样有可能会重蹈它过去的覆辙,经济状况越来越糟,最终大大贬值的。你买下来的时候净资产值为1000万美元,难保就不会跌到800万美元以下去。用股票行话来说,就是跌到“肉”里去。
巴菲特经过几次碰壁后,在这一点上很快就不再迷信老师格雷厄姆了。他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丹普斯特米尔)、百货公司(赫区柴德-肯恩)、新英格兰纺织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等股票上都栽了跟头,吸取教训后,他决定不再严格按照格雷厄姆的投资策略操作,而要脱胎换骨了。
这种脱胎换骨的过程是异常痛苦的,因而也是很迟缓的,因为他太崇拜老师格雷厄姆了。直到今天,巴菲特仍然非常崇拜格雷厄姆,认为从他那里学到的东西对自己终生受用,尤其是他的安全边际理论。
1984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为纪念格雷厄姆《证券分析》一书出版50周年所举行的庆祝大会上,赞赏许多成功的投资者把格雷厄姆看作是公认的精神领袖。其实,这更确切地反映了巴菲特的内心世界。不是吗?巴菲特才是全球最伟大的投资者!
他说,格雷厄姆提供了安全边际理论,而格雷厄姆的每个学生都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运用这个理论,从而寻找上市公司的实质价值和有价证券价格之间的差价。
你看巴菲特在这里说得多好:他既肯定了老师的安全边际理论,又肯定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其他人脱离老师而又适合自己的具体操作方法的做法。
据巴菲特回忆,他最后一次运用格雷厄姆的数量法轻而易举赚到投资利润的时间,在1973~1974年间。
正是巴菲特在前*威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有效继承和进一步创新,才使得他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智慧。他引用凯恩斯的话解释他的两难处境:“困难并不存在于那些新的主意,而是来自跳脱出旧的圈套。”
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是,巴菲特曾经说自己绝对不碰不懂的股票,例如以网络股为代表的高科技股,甚至还对这类投资者予以嘲讽。因为当初正由于他没有去碰网络股,才躲过了网络股泡沫破灭所造成的灾难。
可是他后来也意识到,正是他对网络股一窍不通,不去投资,他在躲避网络股股价暴跌引发的灾难的同时,也失去了网络股股价飙升所带来的巨大投资收益。
难能可贵的是,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在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美国股市牛市中,他长期持有的蓝筹股如通用电气、宝洁公司等股票,投资收益远远落后于科技股。于是,他后来终于勇敢地克服科技股恐惧症,开始转而投资起高科技股。他原来不是说不懂么?没关系,学就是了。
后来,在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的一再要求下,伯克希尔公司公布了最新投资组合。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其投资组合中高科技网络股已经赫然在列,如投资1690万美元的互联网软件公司微软公司、投资7780万美元的美国第三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考克斯,等等。
【投资心法】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连巴菲特这样全球最伟大的投资者也在发展他最崇拜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某些投资理论,普通投资者还有必要迷信各种教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