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比较喜欢采用的是他所谓的“股东盈余”——公司的净所得加上折旧、耗损、分期偿还的费用,减去资本支出以及其他额外所需的营运资本,来代替现金流量。巴菲特认为,股东盈余并没有提供许多分析师所要求的精确计算结果。若要计算未来的资本支出,最常使用的是粗估法。他说:“我宁愿对得迷迷糊糊,也不要错得清清楚楚。”
巴菲特对投资企业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将销售额转换成利润,任何再好的投资也是枉然。在他看来,需要靠高成本营运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常会不断增加经常性支出,相反,只习惯于低成本营运的经营管理者则会设法节省开销。
巴菲特对那些不断增加开销的经营管理者非常厌恶。每当某家公司宣布要大肆进行削减开支的计划时,他就知道这家公司并不了解开销对于股东们的意义。巴菲特说:“真正优秀的经营管理者不会是早上醒来才说:‘好,今天我要削减开销。’就像一个人不会在早上醒来才决定呼吸一样。”
巴菲特特别欣赏威尔斯法哥银行的卡尔?雷查德和保罗?海山,以及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汤姆?墨菲和丹?柏克,因为他们毫不留情地删减非必要支出。他说,这些管理者“极度憎恨过多的冗员”,他们“即使是在利润创纪录的情况下,也会和承受压力的时候一样拼命地删减支出”。巴菲特在处理成本费用与非必要支出的时候,态度也极为强硬。他对于伯克希尔的毛利率非常敏感。他了解任何企业经营所需的适当员工人数,同时也明了既然有销售,就该有相对的支出。
伯克希尔是一个独特的公司。在公司总部的员工配备得十分精当,全体员工加在一起可能还凑不成一支垒球队。伯克希尔没有法律部门,也没有投资人关系部门。没有任何企管硕士专业人才组成的策略计划部门,来负责策划合并和收购等事宜。伯克希尔不雇用安全警卫、轿车司机或是公文信差。伯克希尔的税后经常性支出还不到营业盈余的1%。巴菲特说,拿伯克希尔和其他营业盈余相当,但经常性开销高达10%的公司做比较,就会发现:股东们单是因为这个经常性开支,就损失了9%的实质价值。
巴菲特投资的目标企业常常是:那些选择能将每一美元的保留盈余,转化成至少有一美元市场价值的公司。如果该公司的经营者长久以来一直将他们公司的资金做最佳的投资,那么经由这种测验方式,将能很快地突显出其优异的报酬率。如果把所有的保留盈余都投资在这样的公司中,并且得到高于平均水准的报酬,那么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将成正比大幅上涨。巴菲特就能从中获利。
巴菲特所投资的《华盛顿邮报》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从1973年到1992年,《华盛顿邮报》公司赚了17.55亿美元,从这些盈余中公司拨给股东2.99亿,然后保留14.56亿,转投资于公司本身。在1973年,它的市场总价值是8 000万美元。从此以后,其市场价值就一路上涨到27.1亿美元。从1973年到1992年间,其市场价值总共上涨了26.3亿美元。在那20年间,它为股东所保留的每一美元盈余,经转投资后其市场价值增值为1.8美元。
可口可乐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1988年以后,可口可乐公司的表现变得非常突出。在1992年,它的股票每股从10美元升到45美元,其绩效已经超越史坦普工业指数。从1987年以后,可口可乐的市场价值已经从141亿美元上涨到541亿美元。当公司支付28亿美元股利给股东,并从保留盈余的转投资中获得42亿美元的时候,公司已经产生71亿美元的盈余。对于公司所保留的每一美元盈余,它已经创造9.51美元的市场价值。从1988年到1989年,伯克希尔公司在可口可乐公司投资的10.23亿美元是值得的。在1992年之前,这项投资的价值达39.11亿美元。
创造股东持股的价值是关键
投资者在选择企业时,除了关注企业在经济价值上的吸引力之外,还应注意企业的管理经营能力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创造股东持股的价值”这样一个大目标。基于这两点,巴菲特选择公司的标准是长期发展远景看好,且公司由一群有能力和以股东利益为第一优先的管理者所经营,它们将随着日后公司市场价值的增加而获得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