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大规模投资迪斯尼公司之前,关注了30年。同样,巴菲特在1998年以每盎司5美元的价格购买了1.29亿盎司的白银。在这之前,他已经对白银市场关注了30年,目前白银的价格达到了50年来的最低点。巴菲特在20世纪80年代买入可口可乐之前,已经关注了可口可乐52年,才等到可口可乐价格下跌形成足够的安全边际,他终于抓住了这个绝好的投资机遇。
巴菲特大笔买入可口可乐股票后,在当年年报中兴致勃勃地回顾了自己52年来持续关注可口可乐的过程:“我记得我大概是在1935年或1936年第一次喝了可口可乐。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从1936年开始以25分钱6瓶的价格从巴菲特父子杂货店成批购买可口可乐,然后再以每瓶5美分零卖给周围的邻居们。在我跑来跑去进行这种高利润零售业务的过程中,我很自然地就观察到可口可乐对消费者的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及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在随后的52年里,当可口可乐席卷全世界的同时,我继续观察到可口可乐的这些非凡之处。
“直到1988年夏天,我的大脑才和我的眼睛建立了联系。一时之间,我对可口可乐的感觉变得既清楚又非常着迷。”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的真正定义是:先要“保值”、不亏本金,其次再来“增值”。把钱投进那些自从创立以来、自从上市以来,都在亏大钱的公司,巴菲特不但完全没有兴趣,也一直努力劝告他人尽快抛售,以避开他所谓的“20世纪最大的骗局”——网络公司的股票投资。
这种抱有至少先要保住本金,然后再来追求获利的投资态度,是巴菲特的一大投资策略。
正是巴菲特的这种相对保守的投资理念,使他专门找那些行业情形最容易明白的企业来投资。
很多投资人对难懂的行业有兴趣,反而对普普通通的生意没有感觉。毕竟,人人都懂的公司,缺乏一种挑战性。尤其对男性投资人而言,这是一种征服感、一种追求超人一等的感觉。比如目前全球各地很能激发投资人兴趣的电脑科技股,就是一大例子。试想:如果你想靠买对股票而能逢人炫耀,你会选可口可乐、麦当劳、迪士尼,还是几家没人知道是在干什么的科技股?当然是后者,因为它提供了“人人不知唯我独醒”的炫耀机会。但巴菲特不是这种投资人。他投资的目的主要是赚钱,绝对不是为了炫耀。
因此他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很呆板的途径:选购那些非常简单的行业和公司,比如可口可乐、迪士尼、沃尔玛、吉列、《华盛顿邮报》等公司。
巴菲特说,他的成功秘诀很简单,就是专门挑选那些一尺高的栏杆跨过去,而不是专找那些七尺高的栏杆尝试跳过去。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过去和今天的业绩良好虽是好事,但它们都已反映在今日的股价上了。因此,对于投资人而言,能为自己赚钱的,是未来的成绩。真正决定投资成败的,是公司未来的表现。
试想,如果投资成败是决定于过去和今日,那任何人都能投资致富,并且也不需要很强的分析能力,因为过去和今日的业绩都是一目了然的。
就因为投资成绩是由未来而定,所以巴菲特认为,行业的性质比管理人素质更重要。毕竟,人心莫测,管理人可以“变质”,但整体行业情形一般不会那么容易变相。
每一个经济体系里的各种行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竞争情形。有些行业很容易进入,因此竞争异常激烈。另一些行业则因消费者注重品牌等因素,而使得整个相关行业年年获利良好。
巴菲特说过,从第一家民航公司算起,几十年来,整个民航事业是没有半点收益的。自从20世纪80年代投资美国主要民航公司没取得盈利之后(伯克希尔的投资标准是,就算是没有亏掉本钱,只要是没有一些可观的利润,已是一种失败),他开玩笑说,自己设立了一个类似美国戒烟者和戒酒者每次忍不住就可以打进去取得咨询的电话号码,以便每次他突然想要投资民航公司时,可以打进去寻求咨询。
巴菲特认为,一些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比如零售行业就是一个例子。而另一些则没有这么激烈的竞争。我们身为消费者也可以亲眼看到,零售行业竞争激烈,管理人必须时常关注对手的削价情形,以作出对策。比如世界最大的百货连锁公司沃尔玛的创办人沃尔顿先生,在世时就是天天都到主要对手的好几家分店去参观。据他所说,目的就是要看看,到底为什么还有人会到竞争对手那里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