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超级售货员》的故事,相信对广大的投资者会有所启发。一个百货公司的老板去检查他的一个新售货员:“你今天服务了多少客户?”“1个。”小伙子回答。“只有1个?”老板说,“你的营业额是多少呢?”售货员问答:“58334美元!”老板大吃一惊,让他解释一下。“首先我卖给他一个鱼钩,然后卖给他鱼竿和鱼线。接着我问他在哪儿钓鱼,他说在海滨。于是我建议他应该有一只小艇,于是他买了一条20英尺长的快艇。当他说他的轿车可能无法带走快艇时,我又带他到机动车部卖给他一辆福特小卡车。”老板惊讶地说:“你卖了这么多东西给一位只想买一个鱼钩的顾客?”售货员回答:“不,他来只是为治他妻子的头痛而买一瓶阿司匹林的。我告诉他,夫人的头痛,除了服药外,似乎更应该注意放松。周末快到了,你可以考虑去钓鱼。”
面对一个原本只想买一瓶阿司匹林的顾客,最后却做成了58334美元的生意,这就是这位站在顾客角度为顾客想问题的售货员所得到的回报。可见,只要你愿意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你自己也会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股市里的投资过程其实也是如此。虽然每位进入股市里的投资者都是带着赚钱的目的来的,他们往往都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但实际上,如果投资者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话,那么,你就有可能捕捉到更好的赚钱机会,从而使自己在股市里取得成功。
例如2003年的股市行情实在是让人有些难以琢磨。在大家最不看好大盘的时候,行情却悄然来到了;但在大家看好两会行情的时候,大盘却又进入调整状态。而且,最不被投资者看好的中信证券,竟然成了大盘上升的急先锋;而流通股最大的中国联通,居然拉了两个涨停板。其实面对这些现象,投资者只需换个角度,站到别人的位置去思考问题,那么,这种现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如果你就是这样考虑问题的,那么,在今年的第一波行情里,你就有了一笔不错的收入了。
为什么大盘会在大家最不看好的时候突然走强?如果站在机构投资者的角度,大家最不看好大盘的时候,便是机构最好吸筹的时候,这个时候企稳走强,不正好打广大的投资者一个“措手不及”么?而且,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说,大盘创出新低也非管理层所愿,此时恰逢新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到两大交易所调研,吹吹暖风不也正是时候吗?
那么,为什么大盘又在大家对两会行情寄予厚望的时候调头下行了呢?作为投资者,不妨仔细想想,大家对两会行情寄予厚望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大盘上涨时自己能够将手中的股票卖出个好价钱吗?人人都是如此,大家将心比心,如果你是机构投资者,你会来拉高指数,让广大的中小投资者都来卖一个好价钱吗?既然大家想到的都是出货,那又谁来买货呢?因此换一个角度,站到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今年两会行情的低调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有中信证券,作为“券商第一股”,该股的发行价只有450元,对此大家不妨站到该公司的立场上去想想,如果不是该公司2002年业绩“变脸”,该股票的发行价会是这个价吗?也正因如此,这在有了该股票的低调上市,以至该股上市第一天收盘时的价格较发行价只上涨了1133%。可以说,中信证券遭到了中签者的大量抛售。这时作为机构投资者该怎么想,不正是低位建仓的大好时机吗?反正股票在机构的眼中就是一个符号,只要有钱可钱,何不趁低买进呢?结果,在中签者大量抛售了筹码之后,这机构也吃了个肚儿圆,这时恰好遇上尚福林到交易所调研,岂不正好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占尽了。作为中国联通来说也一样,虽然在中小散户的眼中,该股盘大难炒,可在机构投资者看来,要调控大盘,要调动人气,不正需要这种次新股、超级大股盘么?
因此,作为投资者来说,虽说炒股只是自己个人的事情,但考虑问题时却不能只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还应该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正确地把握行情的发展。就说时下的股市吧,QFII的脚步越来越近,于是,又有投资者对当前的调整行情难以接受,有人甚至在期盼着QFII来当“解放军”了。其实,如果投资者能站到外资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就不难发现,外资的入市短期内不可能大有作为。一方面,进入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外资对中国A股市场还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因此,纵然外资进入了,那也更多地只能体现在个股的炒作上,至于对大盘的推动作用,那就实在是有限了。因此,从外资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作为投资者就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精选个股之中去,至于大盘的走势也就只能是相对平稳了。于是,“轻大盘、重个股”应理所当然地成为投资者今后一个时期的投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