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三:QIFF大行其道。中国资本市场对QIFF一直是爱之既深,恨之亦切。原因很简单,QIFF既可以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活力,但也同样可以轻轻松松地从中国企业身上攫取让人眼红的惊人利润。不管爱也罢,恨也罢,在后股权分置时代,曾经束缚QIFF的潘多拉盒子已经打开,资本的逐利本性,使QIFF对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觊觎已久。但准入制度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使QIFF一直逡巡不前。在股权分置及相关后续改革完成以后,中国证券市场的流通性、透明性、公司管制和信息披露要求将进一步提高,除某些产业有股权投资比例的限制外,大部分产业的资本都将开放;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乃至东南亚地区证券市场的流通性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内地资本市场与中国香港、日本东京会成为亚太金融资本中心。QIFF这个一度若隐若现的身影,将迅速在中国经济领域成为当红明星。
变化四:金融改革步入深水区。资本与金融从来就是孪生兄弟,中国的金融风险利剑一直高悬在头顶,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步步推进,金融改革也将进入深水区。权证出现以后,大量金融衍生工具包括各种指数产品、做空机制、股指期货等的推出指日可待。同时,在商业银行上市成为现实之后,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有了更多路径,配套的改革措施将会持续出台,银行混业经营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变化五:产业投资基金成为现实。长期以来,资金短缺成为中国企业体弱多病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不断堆积的庞大民间储蓄和国外游资在四处游荡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是国家的《银行法》束缚及“赌博市”的高风险,使企业融资成为令企业、政府、银行共同面对的鸿沟。进入后股权分置时代,一方面,上市公司再融资硬性条款被取消,久违的上市公司再融资已成为可能,新融资规则的“松绑”使大集团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对优质企业进行产业扶持、在企业上市之后套现退出的产业基金将渐渐出现并迅速普及做大。
股权分置改革鸣锣收兵的信号已经发出,但可以预期,后续的一系列关于资本市场甚至经济体制改革的更多政策,将会不断撩拨我们的视线。股权分置的深刻意义,或许真要等到五年之后,我们才可以完全弄明白。
税制改革预期
中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序幕实际上在2003年就已徐徐拉开,其中两税合并与增值税称为这场税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1.两税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草案已于2006年10月底递呈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一审”。而“两法合并”草案在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之前,已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专家学者乐观估计,“两法合并”有可能按期提交2007年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
从某种意义上讲,“两税合并”关系到整个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成败。目前,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超过30%,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只有15%左右。内外资企业同场竞技,却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显然不公平。企业所得税改革一再拖延,直接拖累了增值税转型改革。而将内外资企业既有的企业所得税制合并,其改革方案的主要方向是,内资企业税负调减而外资企业税负调增,也就是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负,将分别从两头向中间靠拢,参考其他国家企业所得税的水平,统一后的税率应设计在24%左右。而在统一税率的同时,还应统一税基计算,将所有生产和经营的费用都列入成本,从税基中扣除,从而实现实际税率的统一。
2.增值税调整。税制转型后,中国将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即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原材料等项目中所含的税金。从微观看,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企业购买原材料、固定资产等所交纳的税金可以在产品销售时应交纳的税金中扣除,即企业在购买原材料和固定资产这一环节不交税或少交税,这是实实在在减少企业负担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