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内大盘宽幅震荡是快速释放市场短期风险的过程,这也是保证中国股市长牛市健康发展的必要过程。类似的震荡和下跌回调将与长牛市始终相伴左右。市场尽管进行过短期调整,但有利于牛市行情延续的因素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大震荡市道之我见
2005年12月30日上证综指报收的1 161点启动,一年后的2006年12月29日2 675点收盘,指数全年大涨超1 500点,而仅在2007年元旦前的一周就以五连阳大涨325点。2007年新年伊始的股市走势,用一位不知名的股民的话来说,“股市涨疯了”。的确,很多情况下,人们在讨论某只股票后,过两天便会发现,它已经涨得面目全非了。
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这一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大的制度变革终于使得股市在基础建设上开始了真正的市场化。然而,股市在2006年2月却遭遇“倒春寒”,2月到3月间,大盘一直在1 300点关前徘徊,关于千三的拉锯报道一时间成为财经媒体的焦点。不过,这在今天看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在这之后三两个月时间,股市便告别了长达五年的死水微澜,连续拔高跳空向上,重新站上1 600点。
那是2006年5月12日,也正好差不多是股改启动的一周年。这个点位以及之前的普涨行情被业界看作是自2005年7月以来的恢复性上涨行情。如果说,2006年5月之前的行情真的可以表述为“恢复性”额话,那么,其后的市场则已经开始出现某种令人不安的躁动了。
8月8日以后,大盘一路冲关夺隘,进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加速上扬阶段:上证综指从1 547点一路推升。
9月13日,上证指数盘中冲上千七。虽然经历短暂回落,但随即拾级而上,将红旗插上千九,并在11月15日宣告已在千九脚跟站稳。
5天后,2 000点位大关即被突破,此后更是势如破竹。
2006年12月14日,当人们已经开始谋划着“圣诞”、“元旦”两节的时候,股指又用一个漂亮的跳跃提前为人们送出了一份节日礼物。2 250点,超越了上证综指16年来的历史最高位2 245点。在过去五年中国惨淡的熊市中,这个数字仿佛压在所有广大股民心里的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雪山,沉重而无奈。在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日子,它被轻松地逾越了。
在历史高位,多方没有丝毫犹豫,进而加快了进攻步伐。
12月18日,市场再次放量上攻,拉出近60点的大阳线。收盘时,上证综指已稳稳地站在2 300点上方。
从2006年10月以来,大盘一次又一次创出年内新高,突破历史新高的主力军就是大盘蓝筹股。中国国航(601111)回归、工行(601398)A+H在上交所和港交所同步发行,使得往日笨拙的“大象”们开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集体狂舞。而正是由于“大象群舞”,使得上证综指就像一列磁悬浮列车一样不回头地高速前行,这硬是在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将股指推上了2 675的点位。而这一天,中国国航、中国银行(601988)、陆家嘴(600663)相继涨停,中国股市第一股——工商银行也大涨5%以上,创出了自上市以来的新高。盘中热点围绕各个主流板块呈现出了百花齐放之势,市场情绪亢奋,热情高涨。
中国证券市场从2005年12月开始启动新一轮牛市行情,经过整整近11个月的时间,上证综指才向上突破了1 800点这一重要的上档阻力,而期间上证综指上涨了近800个点。但从2006年10月工商银行登陆证券市场以来,市场出现了一波极为强劲的拉升行情,上证综指于2007年1月27日最高上摸到了2 994点,离3 000点的整数关仅一步之遥。短短三个月时间内,上证综指居然上涨了近1 100个点。
随着中国股市步入新一轮大牛市,关于它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显然已经成为市场的焦点。以美国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经济学家谢国忠、左小蕾以及政府官员成思危等为首的一派认为,中国股市只是基于流动性过剩主题而炒作所谓估值,因此存在泡沫乃至引发金融危险的风险;而另一派持中外基金显居主流地位的代表性观点则认为,中国股市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只是一个恢复性上涨行情,以价值重估为首要主题的大牛市、长牛市行情的潜在上涨空间仍然非常巨大。